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抑郁症,博物馆也可以成为你的朋友

西北锅巴 弘博网 2021-09-27


“我提醒自己:一旦我有力气起床,我会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


——[美]珍妮·罗森《高兴死了》

 

珍妮·罗森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将经历过的悲伤、无助甚至崩溃的日子转化成一个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分享给每一个人;而后,由她发起的“高兴死了”宣言运动传遍全球。在我国,#高兴死了#也一度占据话题榜前列,很多人纷纷自制视频,讲述自己的人生低谷。看过视频的网友评论说:“看到后半段头突然就不疼了,这是给抑郁症患者看的,我们的内心你们不懂。”

 

抑郁症,全球第四大疾病,患病人数已超过3.5亿;在快节奏的今天,这一数值还将不断攀升。可以说,“抑郁症患者”是需要社会关注的另一新群体。当下,残障人士、自闭症儿童、阿兹海默症患者等群体有机会同正常人一样在博物馆参观学习、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尝试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那么,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又能够为抑郁症群体做些什么?又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疗愈疗愈潜能?


什么是抑郁症

 

珍妮·罗森在书中写到“我希望有一天在我生活的世界里,与精神疾病的抗争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而是值得骄傲的,是能够赢得公众喝彩的。我希望你也能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这段话反映出社会对抑郁症的某种消极态度。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病因及疾病康复预缺乏正确认识,再加上媒体常常会把“抑郁症”与“叛逆”、“犯罪”等社会案件联系在一起,多方因素导致公众对抑郁症存有错误认知,使得公众难以以正确的方式看待抑郁症、对待抑郁症患者。

 

那么,什么是抑郁症?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的情绪障碍,无法靠意志来改变;它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很多行为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持续两周以上。当然,不仅是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异样,还有对脑部的影响,具体情况还是要到医院检查。



博物馆可以成为你的朋友

 

当我们有了小情绪时,会想要与亲近的人倾诉、寻求安慰,抑郁症群体也不例外;只是有时我们忽略了在他们沉默、封闭的外表下的与人沟通、期望被关心与帮助的强烈愿望。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要想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抑郁症“正名”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博物馆,与抑郁症群体做朋友的第一步就是要为抑郁症“正名”。博物馆应利用其教育及传播功能,通过科普抑郁症的展览和社教活动等让观众正确理解“抑郁症”,学会如何与抑郁症群体接触与交流;进而向社会传递有关抑郁症的正面导向,为抑郁症群体身心健康的恢复及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抑郁症最新全球统计报告》。报告显示,通过抑郁症群体与家人、朋友或者与医学专业人员的交谈,在学校、工作场所和新闻媒体上的公开谈论,有利于消除偏见,使更多人得到帮助。因此,博物馆也可以选择为抑郁症群体提供发声平台,让公众得以了解其内心,从而为其正名。

 

就像珍妮·罗森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群体对自身情况不再“害羞”,敢于直面,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希望社会外界能够正确看待抑郁症,给予抑郁症群体应得的关注与关心。比如,加利福尼亚的Edward Honaker用一组强有力的自画像捕捉他与抑郁症对抗中的痛苦与无助感。一些博物馆也开始邀请抑郁症群体走进博物馆,为他们提供发声的平台,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内心变化。


Edward Honaker的摄影作品(来源于iGNANT.com)


2016年,今日美术馆便为曾患有严重抑郁症的郑泽生举办其个人绘画作品展《局外人——郑泽生的行经》,向观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其早年的油画作品里,描摹的几乎是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掺杂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表现出极强的悲剧性,既真实又残酷;作品中的无助、恐慌、烦躁,清晰地看到天使与魔鬼斗争的痕迹;此后,抑郁症得以减缓,作品的基调也由“向死而生”慢慢转为色彩明朗的“向色而生”,更加多彩、丰富、热情。 


博物馆的艺术治疗


除了为抑郁症“正名”,博物馆也可以利用自身能力发挥其疗愈潜能。例如,博物馆可以主动邀请抑郁症群体来参观体验。调整原有的场馆设施,创造一个安全的参观环境;可以借用独特的展品展示和讲解方式,讲述展品的故事;以及成立博物馆的艺术治疗项目,给予专业治疗以外的辅助治疗。


其中,艺术治疗是治疗抑郁症治疗方案中一项主要治疗方式。那么,博物馆的艺术治疗是在专业的艺术治疗的基础上,利用博物馆资源,为特殊群体在日常生活上提供辅助支持,为他们联系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

 

实际上,博物馆针对抑郁症群体的艺术治疗尚处空白,但在对自闭症儿童等其他群体的优秀案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设立自闭症儿童参观艺术博物馆的项目,培养儿童及其家庭的包容性、帮助孩子学习博物馆的参观行为。又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与伊坎医学院的Seaver Autism Center合作,在周六上午9点到10点专为自闭症儿童量身定制导览和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特别关注易受抑郁症影响的三类群体:青少年和年轻人;育龄妇女(尤其是在产后)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在项目前期评估时,博物馆要咨询专业治疗师,弄清不同年龄层患病的原因及治疗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对项目做前期评估,制定相关方案。实时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参与者的体验反馈进行完善。当项目正式成立后,将其设为日常性活动项目,多渠道宣传,不断增加吸引力,鼓励更多人参与。在人员配置上,要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知道如何得体、贴心地为抑郁症群体服务。

 

香港大学艺术心理治疗师、助理教授Joshua K.M. Nan与香港大学教授Rainbow T. H. Ho进行了“以测量粘土艺术疗法(CAT)对患有重度抑郁症(MDD)的成年人的影响”的研究。他们认为,CAT可以缓解成人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并预测,通过与粘土接触,参与者能够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表达情感的认知能力。陶器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衍生活动则是博物馆社教活动的一大类别,如果博物馆能够利用自身资源,依据“CAT”理论,最终形成一套博物馆的艺术治疗项目;那么,抑郁症群体不仅能在动手制作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舒缓内心压力,还能同常人一样有机会学习陶器知识,有自己的博物馆记忆。


与粘土接触(来源于Artsy)


结语


2015年,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博物馆很重要》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博物馆是安全与平等的社区会面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对博物馆的态度及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现在的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艺术品的场所,也要为更广的区域和多样的参观群体进行服务,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化生活、享受艺术。



参考文献

1.温李滔,潘胜茂,唐省三,陈侠,马亚珍,邱翠琼.公众对抑郁症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70-673

2. Casey Lesser.Creating Ceramics Can Help Combat Depression,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creating-ceramics-help-combat-depression( 2017-9-7 )

3.湖南省博物馆编译.英国发布报告阐述博物馆的重要意义,http://www.hnmuseum.com/zh-hans/aboutus/英国发布报告阐述博物馆的重要意义(2015-12-4)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南粤护宝人:跨境“淘宝”需要怎样的眼力与触觉?

2019年国际博协大会(日本京都)官网现已上线

如何把非洲的一座山搬进博物馆?

“白玉兰奖”与博物馆有什么关系?

柏林犹太博物馆:一栋可读的“文本”

父亲的博物馆百态

“抖”起来的文物,焦虑中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现实需求与回归本心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